特别策划——#青年这YOUNG说#
在海外电力事业的广袤版图上,每一位Z世代青年员工都是独特的闪耀之星。他们跨越国界,把青春奉献给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伟大事业,用专业与热爱直面挑战,在实践中淬炼成长。
本系列将借助AIGC技术与鲜活故事,带您走近这些中外员工的青春,见证Z世代职业精神在丝路闪耀绽放 。
话题四——#一位缅甸姑娘的水电人生
玛莱妙塔 Ma Hlaing Myat Htar
国籍 缅甸
职务 太平江水电站生产部辅助值班员
观点:
我是太平江水电站生产部辅助值班员玛莱妙塔。
清晨5:30,太平江水电站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。我紧了紧安全帽,手持测温仪开始第一轮巡检。指尖抚过冰凉的管道,耳边是机组运转的轰鸣——这是我最熟悉的声音,也是我跨越国界追寻的梦想乐章。
2013年刚从密支那科技大学毕业的我,从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与中国的水电站紧密相连。记得第一次走进太平江电站,巨大的水轮机组让我震撼得说不出话。“这就是现代工业的力量,”我在日记本上写道,“而我要成为驾驭它的人。" ”
语言是第一个难关。为了记住专业词汇,我把便签贴满宿舍;跟着中文节目练习发音,直到舌头打结。有次紧急停机操作,我紧张得把“关闭导叶”说成“关闭树叶”。但现在,我已经能流畅地用中文编写运行日志,甚至能给新员工讲解设备原理。
2022年雨季的一个深夜,监控系统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。作为当班人员,我发现2号机组振动值异常升高。“就像医生听诊,设备也会'说话'”我总爱追着技术人员问“为什么”——为什么调速器要设置这样的参数?为什么油泵启动要有30秒延迟?这种执着让我很快掌握了全厂八大系统,还总结出一套“望闻听测”巡检法。
在电站这个大家庭里,我享受着多元文化碰撞的乐趣。春节时,我学着包饺子;泼水节时,我教中国同事跳缅甸传统舞蹈。最让我自豪的是编制了“中缅技术短语手册”,把“注意水位波动”这样的专业用语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缅文。
去年电站技术改造期间,我主动担任翻译。抱着厚厚的图纸在电站里来回穿梭,工作到深夜。当看到缅甸同事顺利操作新系统那一刻,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。“技术没有国界,”我在项目总结会上说,“就像太平江的水,终将汇入同一个海洋。”
如今站在中央控制室,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发电数据,我常想起家乡的伊洛瓦底江。今年我给自己定了新目标:考取中国的水电高级工证书,把中国的水电技术教给更多缅甸同胞。
夕阳西下,电站的灯光次第亮起。我抚摸着胸前的工牌,上面用中缅双语写着我的名字。这不仅仅是一个标识,更是两国友谊的见证。我知道,在这条跨越国界的追梦路上,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