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 月 27 日是印尼的 “红日子”,当地同事迎来假期,热浪中的大唐金光肯达里发电公司办公楼却热闹非凡。会议室里,“Selamat pagi(早上好)” 的问候声此起彼伏,一场别开生面的印尼语学习课正火热进行。

没有传统课堂的铃声与黑板,也没有拘谨的师生礼节,一群 “学生” 却坐得笔直,专注地跟着练习:从 “Terima kasih(谢谢)” 的日常礼貌用语,到 “Berapa harganya?(多少钱)——2.5 juta!(两百五十万!)” 的生活化对话;从 “Warna apa baju saya?(我穿的这件衣服什么颜色?)——Merah(红的)、Kuning(黄的)” 的基础表达,再到 “Hari ini, berapa pembangkit listrik?(今天发电量多少?)” 的工作场景问答…… 这堂课程跳出书本框架,句句不离实用,把语言学习与生活、工作场景紧密绑定。
“不枯燥、不走神” 的秘诀,全在一个 “真” 字:真情境模拟让大家仿佛置身日常交流现场,真对话互动打破 “哑巴外语” 的壁垒,真需求导向让每一句表达都能即刻用上。课程聚焦颜色、数字、日常沟通等高频话题,穿插小游戏、实景对话、小组 PK 等环节,笑声中,大家从 “不敢开口” 到 “主动发声”;互动中,生疏的发音逐渐流畅,知识点在实践中自然内化。
语言是沟通的工具,更是连接心灵的魔法。它能解锁异国生活的细微温暖,更能为工作中的协作增效。短暂的 “红日子” 假期里,大唐金光肯达里的中国员工以学习不停歇的姿态,在发电发光之余,用一句句标准的印尼语,搭建起与当地同事、社区沟通的桥梁,让大唐精神在异国他乡既闪耀着能源的光芒,也传递着文化交融的温度。